舉報
根據說文解字,中文源自象形、指事、轉注、假借、會意、形聲六書。後人百分之九十的文字,皆依據形聲所造,是以,本輸入法即以「形聲」為取碼及組字之基本法則。將所選取的文字一一整理,共計分析出594個字首,9897個字身。 前述之字首及字身,實為原始之象形及指事等字形,是故這些字首及字身可以分別取碼,以代表原字,亦可按中文字形組合之規則,以字首及字身結合之。 因限於26鍵,其中保留了一鍵供特殊用途,餘25鍵,594個字首,每一字首若取一至二碼,可得到650種排列組合;字身9897個,每個取一至三碼,可得一萬餘,顯然可涵蓋所有之字首及字身。因此,以字首碼加字身碼,即每字取一至五碼,適為全部收集字之最小公倍數。
其實當年朱老發明倉頡的邏輯並不複雜,他就是知道當今大多數漢字(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形聲字,那麼(假定)以左為『形』以右為『聲』,『形』取首尾二碼,『聲』取首次尾三碼。其他非形聲字也能套到這種模式,因為形聲字最為複雜,它相當於兩個象形字的組合,所以能䖏理形聲字,也就能䖏理一切漢字。 那麼朱老通過橫豎二軸,均佈了各種常用的『形』旁和『聲』旁。『形』旁方面,比如「耳」分在縱軸為S、横軸為J的格子中;「馬」分在縱S橫F的格子中。若『聲』旁取三碼,則將橫軸擴大為24*24個格子,576格。就這樣將所有可能取到的聲旁都置入這些格子中。 朱老就是用這種方法,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首先(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位)用限長五碼的不定長編碼,實現了對康熙字典四萬字幾近無重的編碼。
倉頡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全碼不定長,限長五碼。所以用倉頡可以闗掉逐漸提示,只有全碼匹配才將該字顯示出來。 我猜一開始很多人知道倉頡打一個字最長五碼的時候,就直接否定了倉頡。但如果他們知道很多字的全碼只有二碼或三碼的時候,估計就不會再去考慮其他的形碼了。 為甚麼強調全碼呢,為甚麼一般的倉頡用戶都不考慮簡碼或打詞,甚至要闗掉逐漸提示功能呢。因為形碼打字的最大優勢,甚至我們說唯一優勢,那就是能準確輸入一個漢字。而全碼對於一個漢字而言就是準確對應的唯一編碼。因為做到了準確和唯一,就將思考和出錯降至最低。 這就是很多其他的形碼用戶寧願每個字都打全碼也不願打簡碼的原因,還有的形碼某些字是三碼的還要再加一個無義符補足四碼。而只打全碼,不打簡碼,也不開逐漸提示,那麼幾乎所有形碼都不是倉頡的對手,因為倉頡就是這樣最好用。 鄭碼的全碼基本是定長四碼,倉頡的全碼平均碼長大概是3.2左右。也就是說倉頡不設簡碼,達到了其他形碼設簡碼都達不到的成果。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康熙字典与倉頡之友
GMT+8, 4-4-2025 04:27 AM , Processed in 0.01441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