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賞倉頡五代以下新功能設置:
1. LShift切換中英狀態 -- 好多時按筆電的Ctrl+Space, 按錯了Ctrl鍵左邊的Fn, 成了Fn+Space
, 誤造成降低螢幕解釋度, 使桌面圖標被強迫重新排列, 真的不便。現可避免了。
2. 取消空碼鎖定鍵盤 -- 之前的倉五世紀版, 有兩種不同介面, 分別設立在中文(台灣)(繁體版
Windows)和中文(PRC)(簡體版Windows)兩種文字別的輸入法生成器。歸於中文(PRC)下的介面,
就有空碼鎖定, 往往造成操作不便。於是也就不用, 改用中文(台灣)下的輸入介面。
3. 四碼以上時推字上屏 -- 早在廿多年前行列就首先發表, 後繼的輸入法都有這功能。可惜倉頡
始終未見, 按五碼後, 還得多按一下space鍵。現在終於有了。
4. 之前倉五世紀版在中文(PRC)介面下, 中文模式下輸入英文:
1) 輸入大寫: 1) 按Shift不放, 再按鍵字母鍵 2) 按CapLock, 直接輸入大寫
2) 輸入小寫: 必要按CapLock後, 還要再按Shift, 較不方便。
雖然倉頡五代使用簡體版Windows的輸入法生成器, 仍是在中文(PRC)文字別的介面下,但現在
改進了: 按CapLock -- 大寫; 按Shift -- 小寫; 採toggle方式, 再按一次即釋放還原。
有一點建議: 就是按CapLock後, 和按Shift後, 在輸入法狀態顯示列第一位置「5倉」, 出現
的「A」, 能有所分別。最好, 按CapLock後顯示「A」, 按Shift後顯示「a」, 各代表大小寫
。
希望增加的:
1. 在編碼查詢中, 希望倉頡五代能加入注音。
2. 1)倉五世紀版在中文(台灣)文字別介面下, 按熱鍵"Ctrl+Alt+,"就有標點小螢幕顯示如下:
┌┬┐〝〞‘’“”『』「
├┼┤※〈〉《》【】﹝﹞」
└┴┘○●↑↓!:;、
─│◎§←→。,‧?
按對應鍵即得其符號。
2)倉頡五代承自倉五世紀版在中文(PRC)文字別介面下, 都沒有標點小螢幕顯示, 必須靠記憶哪
一個鍵是代表哪一個標點符號。而且全形標點只有:
,。《》?;:‘“’”、——()—$《》
3)倉頡五代使用的中文(PRC)文字別介面, 對製表符號的輸入配鍵方式是非常不順手的:
(1)不用熱鍵而用右鍵點控制列的小鍵盤,在顯現選單上選訂「制表符」。用完又依同法
還原「PC键盘」。
--文字上的製表是邊製表邊打字, 不是製好表後才填表格內的文字。(需要製表符號都
在筆記本這種較原始的編輯器上, 全部空間都是文本輸入。)
(2)每個符號不是依空間位置作九宮格對應按鍵, 是依邏輯歸類。
4)沒有方便的中式括號『』「」熱鍵使用, 特別符號必需在小鍵盤上選訂「标点符号」(包括
中式括號)。這個選訂動作完成符號輸入後, 又要同樣操作還原, 比熱鍵較費時; 因為特別
符號或標點都只是打字時偶而用一下, 用完即需回復正常中文字輸入模式, 而不是持續使
用的。
比較倉5世紀版 & 倉頡五代:
何以在中文(PRC)的倉5世紀版(檢索字符集=GBK)見到, 而在中文(PRC)倉頡五代(檢索字符集=UNICODE)沒有:
𪚥(四個龍), 𠔻(四個興), 𦧅(三個興), Unicode的字符集應會比GBK的字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