亷=倉頡世紀版取碼「卜竹難金」。我認為倉五世紀版處理方式是: 卜竹__難金, 但仍有矛盾:
1.把「产」當作字首, 「亠{丷一}丿」取碼: 卜廿竹, 這才會得首尾碼「卜竹」。
2. 字身是{兼-{丷一}}(沒有頭{丷一}的「兼」), 顯然它已不是「兼」, 應依規則另行取碼, 字形「丨亅コ一八」, 得碼是「中弓尸一金」。字身取首次尾, 得「中弓金」。倉五世紀版把它看成「兼」的下半部而取碼「難金」, 但倉頡規則裡只有「兼」取「廿難金」, 是拆不開的連體字, 故不應把(沒有頭{丷一}的「兼」)當成可取碼「難金」, 這點是值得商榷的。
=看微軟倉頡取碼: 「卜廿竹金」。這是作為連體字看。這個比較合理。「兼」本身即是作難字取碼「廿難金」, 相當連體字地位, 外形也是連體結構。故, 兼字中間加一「丿」, 也是連體結構。所以, 字首為「亠」取碼「卜」, 字身碼即變成「廿竹難金」, 字身取首次尾得「廿竹金」; 或依上面我的見解是「廿竹中弓尸一金」, 而取首次尾得「廿竹金」。兩種看法都得整個字為「卜__廿竹金」的取碼
[ Last edited by 鍾靈 on 12-11-2006 at 10:46 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