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鍾靈 於 29-9-2013 12:31 AM 編輯
這裡所談的其實是半形和全形切換(或英式和中式標點)的切換問題。#1樓例句:
「這個月的目標業績是:$2,235,100,迄今達成率為:65.38%」
↑ ↑, ↑, ↑: ↑. }
] Ctrl中切英 Ctrl英切中 Ctrl中切英 Ctrl英切中再按] }--- 倉頡平臺用Ctrl作中英模式符號相互切換
↑「 ↑: ↑, ↑: ↑」 }
Ctrl+Alt+,再按+ Ctrl+Alt+,再按L │ Ctrl+Alt+,再按L │ --} 微軟倉頡(預設半形標點)用Ctrl+Alt+,熱鍵叫符號軟鍵盤
└Ctrl+Alt+,再按, └Ctrl+Alt+,再按\
倉頡平臺:這句要使用Ctrl做四次中英或英中的切換----多四次按Ctrl鍵動作。
微軟倉頡:這句要使用Ctrl+Alt+,選四次的中式標點-----多四次按Ctrl+Alt+,熱鍵的動作。
兩者作切換選取的按鍵動作次數一樣。
若使用一樓的建議,在輸入半形的,和.時,各要多按一次重碼選字的數字鍵,即每一半形標點符號要二次或以上的按鍵數。這比倉頡平臺和微軟自帶倉頡,每一半形標點符號就多按一次或以上鍵,顯然操作上並沒見到好處,甚而更不好(如.,兩鍵代表;分號、及如...三鍵代表…或∴或∵)。
以本例句來說,共有兩個,和一個.就要多按三鍵,比倉頡平臺要中英切換操作(多按四次鍵)和微軟自帶倉頡操作(多按四次鍵)少一次鍵。
比較:在一篇中文文章或一連續中文打字工作中,
1.若中英互換的次數少則倉頡平臺較有利(多按鍵次數較少);中英互換不過是多按一次Ctrl熱鍵。
2.若中文全形標點使用少那就是微軟自帶倉頡較有利;叫全形符號就多按一次Ctrl+Alt+,熱鍵。但既是打中文當然不會少。
3.至於#1樓建議,不論是否前兩種情況,在打中文時,祗要輸入標點符號,不論英式半形或中式全形,一概都要多按一到兩或三個鍵(如,代半形,和全形, 如.,代; 如...代…和∴及∵),標點越多所多按的鍵就越多。
結論:#1樓的建議顯然並非好的方法。
還有,因要設定使用,.這兩鍵符作輸入碼,碼表就跟原本倉頡設計祇用26個羅馬字母鍵作輸入碼相背,這跟朱先生理念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