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而下、左而右、外而內, 這三種組合結構方式影響著取碼順序; 同一字若以不同的組合結構方式取碼, 會得不同的碼。但倉頡手冊並未明言一個優先順序。 
如果同時出現這三種情況, 或其中兩種情況, 也即是一個字可以用這三種方應該如何決定優先順序? 
 
我的淺見如下。 
我看「𪚥」四個龍在一起的這個字, 取碼是"卜心  卜月心", 顯然是先上下後左右。字首取上部[龖]兩龍字的左上角[亠]和右下角[匕],次字首左下角[𦚏], 次字身為右下角尾碼[匕])。 
如果先左右再上下, 字首取左邊上下兩龍字之左半邊的{𦚏𦚏}="卜月", 次字首取左邊上下兩龍字之右半邊{卜𠃍一卜卜匕}首尾得{卜匕},次字身尾碼取右下角[匕]; 取碼得"卜月  卜心心", 但事實這是"龖"的取碼。 
對於「龘」取"卜心  卜月心", 這個明顯地是先上下再左右, 沒有爭議。 
 
再看「德」, 先上下切後左右切, 結構{[丿十][亻{罒一心}]}取碼"竹十  人田心"; 而非先左右切後上下切的結構[{丿亻}{十罒一心}], 這樣取碼"竹人  十田心"。這兩種方式都是取碼五碼。會作上下組合字看, 是第一次上下拆解時得到[艹]和[伏]兩個具意義的字根結構; 但作左右拆解時,得左邊{十亻}和右邊{十犬}兩個次結構不具意義。 
(12/30 修改字例為「德」而非「茯」, 只有「德」才是上下或左右切都是五碼, 且取的碼都同, 只在順序不同) 
而「體」, 則是先左右後上下, 結構[{冎月}{曲豆}]取碼"月月  廿田廿"; 而非先上下後左右結構{[冎曲][月豆]}取碼成"月田  月一廿"。兩種方式所得碼數都是五碼。會當作左右組合字, 原因是第一次拆解時左右分後的次結構[骨]和[豊]是具意義的字根, 而作上下分拆解得到[冎曲]和[月豆]兩個次結構是較不具意義的。 
看來, 非對稱如「𪚥」的, 上下切或左右切, 還看切得有沒有意義。而筆順書寫習慣可說是一個重要參考指引, 一般書寫習慣都是優先組合一個具意義的字根結構。 
 
總結: 覺得倉頡取碼順序是外而內為主, 好像向內收網, 收到一個範圍看碰到的次結構, 從這次結構層次的整體來看是甚麼組合, 並且視所拆分的次結構字根是否具意義而優先擇取該種組合結構方式(外內、上下、左右)。 
 
是否大家還有所補充? 
 
[ Last edited by 鍾靈 on 30-12-2005 at 12:01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