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文宣:倉頡的拆碼規則很「龜毛」(「婆媽」),很複雜,很難學。 眞相:倉頡的拆碼規則是仔細,的確相比好些輸入法會顯得繁複,一般輸入法都不會對字身再分拆。然而,倉頡這做法符合漢字特徵2)。規則定得仔細,不等於難學。輸入法眞正難學之處,在於要死記死背誦、因字而異的地方。至於規則,只要製定得能適用於任何情況,就能一理通,百理明。良好的規則,是用來理解、用來明白的,不是用來背誦的。無論把漢字分拆成字首、字身,抑或把字身拆成次字首、次字身,原理都一樣,並不困難。眞的怕「龜毛」的話,學大新倉頡、快倉也行,它們都避開了最「龜毛」的取碼規則,因此也適合作過渡原版倉頡的跳板。 相反,說人家難學的輸入法,自己是否眞的易學?它們當然會說是,並擧出像「OAO=哈」或「阝東=陳」等最直觀的例子。可是,它們的輔根數量多嗎?輔根與主根間的關係統一而好記嗎?它們的取碼規則統一嗎?有沒有許多「不依靠例外就幾乎不行了」的情況?官方取碼會否時常破壞自己的規則?(例如說好了「頭尾」事實卻依賴「頭頭尾」等。)拆字過程能直線順序嗎?還是時常看到「反芻」等非直線情況,或者碰上「最大根」仍要再拆的情況?要是這樣,那麼它們指倉頡「難學」時,其實自己才更難學。
可是,它們的輔根數量多嗎?輔根與主根間的關係統一而好記嗎?
官方取碼會否時常破壞自己的規則?(例如說好了「頭尾」事實卻依賴「頭頭尾」等。)
拆字過程能直線順序嗎?還是時常看到「反芻」等非直線情況,或者碰上「最大根」仍要再拆的情況?要是這樣,那麼它們指倉頡「難學」時,其實自己才更難學。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康熙字典与倉頡之友
GMT+8, 4-4-2025 03:44 AM , Processed in 0.01576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